400米运动员训练报道中国长跑能否复制短跑成功

400米运动员训练报道中国长跑能否复制短跑成功

国中运动员的暑假秘密训练

7月21日,2019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伦敦站)男子200米决赛,中国名将谢震业以19秒88的惊人成绩摘得冠军,并创造新的男子200米亚洲纪录。

19秒88!谢震业不仅成为亚洲史上首位跑进19秒90的男子200米运动员,也是男子200米史上首位打开20秒大关的黄种人。

2018年6月23日,国际田联马德里挑战赛男子100米决赛,中国名将苏炳添以9秒91平亚洲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成为当前男子100米史上跑的最快的黄种人。

男子100米打开10秒,男子200米打开20秒!

曾是黄皮肤人一直追求的终极梦想!亚洲短跑强国日本曾无限接近这个高度,21年前,1998年曼谷亚运会日本名将伊东浩司包揽男子100米、200米、4x100米接力三枚金牌,并在100米决赛中,跑出10秒整的男子100米亚洲纪录。

2003年6月,日本全国田径锦标赛暨世锦赛选拔赛上,日本名将末续慎吾以20秒03的成绩夺得冠军,并刷新男子200米亚洲纪录。同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200米决赛中,末续慎吾以20秒38的成绩夺得铜牌,这也是亚洲短跑运动员首次夺得世界大赛短跑(100米、200米)项目奖牌。

如今,中国短跑双子星苏炳添、谢震业骄傲地手握男子100米(9秒91)亚洲纪录,男子200米(19秒88)亚洲纪录,中国速度剑指东京!

中国短跑队成功经验

成才周期长,基本功扎实

今年26岁的谢震业,13岁开始进行田径专业训练,到今天已经系统训练长达13年。今年30岁的苏炳添,15岁开始接触田径专业训练,到今天已经系统训练长达15年。

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长期科学、系统的周期训练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专项基本功,也为后期冲击高水平运动成绩做足了准备,最重要的是科学系统训练还能够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苏炳添、谢震业在青少年训练初期,就明确了自己的主项(苏炳添主攻100米,谢震业主攻200米)。这可以让教练员在安排整个周期训练计划和培养目标时,针对性更强。

回顾苏炳添、谢震业的成长轨迹,可以看出两人的运动成绩和竞技状态始终处于稳步上升阶段,这与教练员自始至终按照科学、系统的周期训练计划以及设立长远的培养目标密切相关。

图片By:国际田联

图片By:国际田联

正确理解外教先进训练理念

苏炳添、谢震业的成功,以及近几年中国田径队的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与走出去,请进来的留洋政策有关。

右:外教兰迪·亨廷顿

熟悉田径的观众对于苏炳添的外籍教练兰迪·亨廷顿的名字一定不陌生。这位曾培养出男子跳远世界纪录保持者迈克尔·鲍威尔和前三级跳世界纪录保持者班克斯的顶级教练传奇教练以外教身份走进了中国田径队。

个人认为:外教兰迪·亨廷顿带来的突破主要集中在技术改变层面和理念改变层面。

运动损伤的康复训练程序

苏炳添和外教亨廷顿

谈到技术改变。兰迪·亨廷顿表示:30岁,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不再是黄金年龄,但是苏炳添的成绩依然在提升,他认为这得益于苏炳添技术层面上的成功。

兰迪教练认为:苏炳添的优势在于他的频率高,但是他的身高不够,这是他的劣势。所以,我首先要强化他的起跑技术,教他如何发挥起跑优势,比赛前程占据主动,如何巩固好自己的途中跑技术以及采取怎样的压线技术更合理。

兰迪教练说:我只是2%的教练,我不是那个98%的教练(那98%就是各种科技训练的手段),我负责最后的2%。从技术角度分析,现在的苏炳添知道自己该怎样能做得更好了。

图片By:中国国家田径队

谈到理念改变。兰迪教练认为:对于职业运动员而言,大运动负荷只是某一些运动训练阶段的目的,而非永久性坚持的训练理念。

兰迪教练说:在执教中国运动员的过程中,我会告诉他们如何才能提升训练的最大效率,如何科学进行力量训练,如何做到身体协调发力,如何更好地理解比赛。

中国运动员在训练中很能吃苦,但是有时候训练方式并不恰当。比如:力量训练。中国教练比较喜欢大运动负荷,比较注重运动员身体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而没有考虑运动员自身特点以及项目的真正需求。

图片By:中国国家田径队

在力量训练方面,兰迪教练带给中国田径队许多全新的训练方式:如重力球训练、皮筋套装、水气球等国外新式训练神器,这些神器如今也成为中国田径队的常备武器。

另外,兰迪教练还提出了冬训期间依然要保持足够高的训练强度,并一直强调室内赛对新赛季的重要性。

最近两年,苏炳添频繁夺得国际田径室内赛男子60米冠军,并多次打破男子60米亚洲室内纪录,不仅为室外赛季100米奠定了专项基础,也增加了自己的自信心。

体操运动员训练腰

中长跑能否复制短跑成功经验?

首先,中国短跑队取得的成功经验之一:技术环节上的改变。从田径运动项目特征分析,技术的好坏对于短跑、跨栏、跳跃、投掷等技术与体能并重的项目来说至关重要。

图片By:中国国家田径队

特别是对于苏炳添、谢震业这些专项能力(接受外教之前,100米已经具备10秒10左右的实力)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的顶级运动员,外教的新技术改变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然而,对于中长跑项目来说,技术固然也很重要,但还远没有达到决定比赛胜负的地步。中长跑项目是田径项目中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运动项目,训练方法和手段才是决定着运动员的专项能力和运动成绩。

无论是男子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基普乔格;男子5000米、10000米世界纪录保持者贝克勒以及目前国内马拉松最顶级的选手多布杰、董国建、何引丽等人。她们的教练在谈到马拉松训练的时候,强调更多的是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而非技术。

所以,至少技术层面上的改变,并不能为中国中长跑带来实际性的提高,也不是中国中长跑运动员留洋的最终目的。

其次,中国短跑队取得的成功经验之二:训练理念上的改变。与中国短跑队相比,这几年中国中长跑队也一直没有停止过留洋经历。

早在2006年,中国田径队就将当时中国最好的一批中长跑运动员窦兆波、谷明、时林忠、刘青等人送到美国,跟随男子1500米、5000米世界冠军拉加特的教练李黎训练。然而,这批运动员留洋归来后的表现并不理想。

远赴埃塞俄比亚训练的中国团队

2018年,中国田协继续将中国最好的中长跑运动员多布杰、彭建华、许双双、董国建、王春雨、郑小倩等人送到美国、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进行留洋尝试。但是除了许双双提高了自己的最好成绩外,其他人的表现并不尽如意。

远赴美国训练的中国团队

多布杰、董国建等人回国后表示收获很大,但是在运动成绩上并没见到实际性的起色。雅加达亚运会女子800米金牌获得者天才少女王春雨,本赛季800米的最好成绩仅为2分01秒31,距离自己个人最好成绩1分59秒93还是有不少差距。

远赴肯尼亚训练的中国团队

中国中长跑队留洋之所以并没有达到中国短跑队、中国投掷队、中国跳跃队那样的效果。

个人认为中国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类型并不适合国外的训练理念。

自80年代末以来,中国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王秀婷、钟焕娣、赵友凤、张国伟、王军霞、邢慧娜、周春秀、白雪、朱晓琳、薛飞等人多次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亚运会、伦敦马拉松等国际比赛中夺得冠军。她们的教练无不例外地全部是由本土教练培养出来的。

所以,目前看中国中长跑要想再次崛起,本土教练还是最适合的人选。但是,未来发展路上需要想日本那样,集中全国资源和力量共同培养后备力量。

2001年底,中国田径协会曾将近百名国内最优秀的中长跑苗子集中选拔到国家队,进行长期全封闭集中训练,并成立了国家一队,国家二队。

邢慧娜夺2004年奥运会女子万米金牌

最终,那一批苗子中,邢慧娜夺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000米金牌,也是亚洲历史上首枚奥运会女子10000米金牌。

白雪夺2009年柏林世锦赛马拉松女子冠军

白雪夺得2009年柏林世锦赛女子马拉松金牌,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枚世锦赛女子马拉松金牌。

所以,中国田径协会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中长跑教练队伍,制定至少四年以上的培养周期。具体训练分工:基础训练(有氧、混合氧、无氧)由总教练负责(主教练执行;助理教练协助),在核心力量、速度训练、技术指导、科研技术等方面可以聘请外籍教练,借鉴西方的一些训练理念。

总之,外籍教练的确为中国田径队带来了诸多新的训练理论。但是留洋的目的是旨在寻找训练手段上的互补,而并非否定我们自身的优势。

前中国田径队总教练冯树勇曾强调:邀请外教的目的不完全是因为我们本土教练的执教能力差,而是考虑到东西方在训练理念上互补的需要。苏炳添、谢震业等人的提高是中外教练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外籍教练并非都能在中国取得成功。

因为,外籍教练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差异比较大,运动背景也不一样。虽然此前他们的执教经历,工作经验很丰富。但是,如果仅仅将此前在国外的成功经验复制到中国运动员身上,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苏炳添外教兰迪也曾说过;外教教练来到中国之后首先要克服的困难是文化的差异,要理解中国运动员的思维方式,然后再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计划。

长期在海外训练,多枚游泳奥运会、世锦赛金牌得主孙杨的教练朱志根,以及奥运会冠军叶诗文、卫冕世锦赛男子100米仰泳冠军的徐嘉余恩师徐国义都不约而同表示过:在国外集训期间,运动员最主要的训练手段:包括有氧耐力、赛前赛后调节以及全年训练安排都是中国教练在做,外教能做的就是短期集中训练中的强度安排。

但是,现实中许多中国运动员明明知道自己教练和外教说的是同一个训练理念,采用的是同一种手段,却只认可外教,对自己教练不屑一顾。

直到发现自己的成绩难以再提高时,才愿意重新回到自己本土教练身边。这也许还是我们都不够自信的表现吧!

跑步运动员训练图片大全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